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台灣人文茶器(二版)



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

台灣人文茶器(二版)





台灣人文茶器(二版)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最近迷上了DIY~~

天啊~ 能夠自己做出

好吃的料理真的是太幸福了~

一來當然是可以

滿足自己想吃就吃的慾望

在來就是做給對方吃呀~

不論是家人朋友情人

這比送買好現成的禮品還有FU

可以一起做一起學就更有相處

的機會啦~~

也就是說!

常常動手DIY=跟親朋好友連繫感情

=>人氣直升UpUpUp!!

真可謂一舉數得啊啊~~

推薦這次自辦活動好評的

台灣人文茶器(二版)

做起來就是讓自己成為眾人注目焦點!

輕鬆好上手~ 提升自信也可以越做越專精

這大概就是我樂此不疲的原因吧(笑)

心動不如行動,快點傳送門一探究竟吧!



台灣人文茶器(二版)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













  • 《台灣人文茶器(二版)》

    茶葉達人阿亮繼《台灣茶器》後又一力作
    涵蓋台灣老、中、青三代茶器藝術家
    從陶、瓷、炻器到金、銀、銅、漆等茶器
    熔傳統與創新於一爐,集藝術與實用之大成
    呈現台灣茶器豐富多樣的人文風貌!

    清朝中葉,由於陳曼生等文士先賢的投入,宜興壺終能脫胎換骨,從單純的工藝躍升到藝術創作的層次。台灣現代茶器也由於文人的參與或人文思考的注入,運用不同的媒材傳達、彰顯個人的文士趣味,作品且更具原創性、內涵、美感與實驗精神,因此能在短短二十年間迅速崛起而大放異彩,並閃耀國際舞台,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。

    融合了藝術美感、人文思維與歷史情懷的台灣各式茶器,二十年來在全球市場上的收藏價值與日俱增,為台灣在茶的世界中開疆拓土,令人刮目相看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      吳德亮

      ?台灣花蓮人,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,兼具作家、畫家、攝影家、茶藝家、資深媒體人等多重身分的詩人藝術家,至今已出版著作近40本。

      ?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、中國時報文學獎、台灣茶協會傑出茶藝文化獎,文學作品經常選入多種海內外重要文學選集、年度詩選、高中國文輔導教材等。

      ?曾在國立台灣藝術館、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、中國福建省美術館等地舉行油畫水彩與攝影個展多次。並曾策辦「1983台北藝術上街展」、「1998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」、「2011兩岸客家圍屋特展」、「2015台灣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」等大型展演,其繪畫廣為中外人士所收藏。近年致力茶文化推展與研究,不惜千里跋涉翻山越嶺找茶、寫茶、畫茶及演講,媒體普遍譽為「茶葉達人」。

      ?曾任《新台灣新聞周刊》總編輯、《自由時報》綜藝版主編、超視《大腳丫遊記》節目總策劃、客家電台藝文節目主持人、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平面攝影、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班教授報導攝影與節目企劃,交通部觀光局「台灣采風」攝影大賽評審委員、行政院輔導會「國家農場」攝影大賽評審委員、BENQ真善美獎評審委員;《新新聞》、《新觀念》以及中國大陸Look Taiwan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、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顧問、台北茶文化博覽會顧問、宜蘭縣政府顧問、台北縣政府客家文化諮詢委員會顧問、日本台灣茶協會顧問等。

      ?現為《人間福報》、《獨家報導》、《豐年》以及中國大陸《茶道》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。

      ?Facebook搜尋:阿亮大師粉絲專頁
      德亮部落格(臺灣/繁體):http://blog.yam.com/teliang
      德亮博客(大陸/簡體)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teliang

      ◎吳德亮已出版著作:

      茶藝文學:風起雲湧普洱茶(遠足/2003)
      台北找茶(民生報/2004)
     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(民生報/2004)
      台灣找茶(民生報/2005)
      普洱找茶(民生報/2006)
      普洱藏茶(聯經/2008)
      客鄉找茶(台北縣客家事務局/2009)
      兩岸烏龍名茶(知音/2009)
      台灣的茶園與茶館(聯經/2011)
      台灣茶器(聯經/2012)
      找茶,就是找故事(聯經/2013)
      台灣喫茶(聯經/2015)
      台灣人文茶器(聯經/2015)
      電影原著:國四英雄傳(益群/1985/代表參加芝加哥影展)
      報導文學:小錢征服大中國(新新聞/2003)
      致富在中國(鷹漢文化/2004)
      客家圍屋──海峽兩岸的土樓意象(新北市客家事務局/2011)
      旅遊文學:靜岡伊豆(新新聞/1999)
      日本之醉(本土文化/2000)
      浪漫南國(華文網/2001)
      北台灣知性之旅(華文網/2001)
      深入雲南古國(華文網/2001)
      深入蘇州(華成/2002)
      詩集:劍的握手(德馨室/1977)
      畫室(德馨室/1978)
      月亮與劍(益群/1983)
      水色抒情(林白/1990)
      德亮詩選--詩書茶畫(華玲/2009)
      散文集:永遠的伯勞鳥(河童/1998)
      繪畫筆記:台灣畫真情(博揚文化/2000)
      多元創作:千手繆思(台北縣文化局/2007)
      畫集:鄉土詩情(聯鳴文化/1984)
      吳德亮畫集Ⅱ(鹿港小鎮/1990)
      本土心情(聯鳴文化/1996)
      攝影集:人間茶(台北縣文化局/2008)
      近看海峽兩岸之美(中國福建省美術館/2011)

















    台灣人文茶器(二版)-目錄導覽說明



    • 楔子:台灣人文茶器閃耀國際時尚舞台

      第壹章:陶茶器
      一、台灣岩礦與岩砂
      千秋功業一壺茶(鄧丁壽)
      星空與岩礦的櫻花戀(三古默農)
      茶陶《山海經》(游正民)
      敦煌飛天意象(吳麗嬌)
      茶中有佛皆自在(廖明亮)
      鹿谷兄弟的岩砂情(吳錦都、吳錦城)
      精準詮釋台灣茶香(葉樺洋)
      茶陶禪境邁向學術殿堂(吳孟純)

      二、台灣新陶色
      品味超現實美學(張山)
      看見佛經看見茶(陳文全、尤美)
      蔓生與墨顏(宋弦翰、蔡依儒)
      山水乍現白釉間(黃存仁)
      盡情揮灑台灣本色(吳晟誌)
      再造天目新璀璨(江玗)
      天水雲岫見真情(胡定如)
      青瓷、白釉與志野(陳瑞諭)
      陶藝美學的劍道精神(黃俊憲)
      翠潤中看見油滴嫣紅(莊瑋)
      台灣新人文紫砂三絕(黃浩然+蔡忠南+雨墨)
      台灣特色的紫砂與朱泥(陳政嵐)

      三、台灣新柴燒
      歡喜燒窯七十七年(林添福)
      陶花源的茶香侏羅紀(蔡江隆、吳淑惠)
      厚釉吻醒茶香(翁國珍)
      回歸自然的寫實主義甲蟲情(羅石)
      自然拙樸藏鋒不露(黃福昌)
      逆境中婉約的爆發力(陳芳蘭)
      吳題吾陶自然落灰釉(吳明儀、賴秀桃)

      第貳章:瓷茶器
      來自天官的紫翠天青與鐵釉(蔡永宜、蔡永志)
      雲白天青深色釉(蘇保在)
      水火同源的新釉震撼(陳雅萍)
      銀定白與鈞釉(翁士傑)
      炻器亦非陶(林建宏)
      雨墨青花聽茶香(雨墨)

      第參章:金銀銅茶器
      銀壺無垢舞茶香(陳念舟)
      傳統中建構台灣新意(陳水林)
      輝映《心經》照亮茶(林國信)
      銀與竹共舞茶香禪境(蔡長宏)
      府城靜巷的銀壺茶香(劉邦顯)
      銅胎琺瑯人間築夢(呂燕華)

      第肆章:漆茶器
      創意中更見繽紛亮彩(廖勝文)
      火鶴般燃燒裡腹之間(李國平)
      托起天目璀璨(梁晊瑋)

      第五章:藏茶風帶動人文茶倉崛起
      天壇彩釉生生不息(陳雅萍)
      兔子的金剛怒目(張山)
      浮雕技法注入古典圖騰(吳金維)
      淬鍊成金的律動色彩(戴志庭)
      錫口陶倉的巧思創意(李仁嵋)
      青蛙蟾蜍四方財(林義傑)
      普洱雄獅(廖明亮)
      大地龜裂的省思(翁國珍)
      三元及第藏茶情(蘇文忠)
      金雞報喜(李永生)
      櫻花與劍(黃俊憲)
     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(游正民)
      原木的魅力(林貴松)

      第六章:鋦補與金繕
      從工匠補到技術補(蔡佩君、周伯燦)
      從馬蝗絆到藝術補(李國平)
      兔子的瘋狂下午茶(蔡長宏)
      無須補釘的金繕技藝(藏木)

















    台灣人文茶器閃耀國際時尚舞台

    二○一二年五月,世界頂級時尚精品路易?威登(Louis Vuitton)巴黎Asnières工場,為慶祝一○一概念店開幕,法國總部特別設計了全球限量僅三款的茶箱,分別以Epi彩虹色系皮革製作紅、綠及橙色,內置北投曉芳窯的茶壺、茶海與六只茶杯含杯托,加上翁明川的茶則與茶匙,構成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現代經典之作,每款台幣一百零八萬的天價絲毫沒有嚇壞國內外的收藏家,除了以抽籤方式才能購得並立即「秒殺」售罄外,之後更與家扶基金會合作推出「築路計畫」專案,將茶箱另以鱷魚皮訂製後加上上述茶具,以起標價一百五十萬元義賣捐出,為二十一世紀茶藝與時尚的結合開啟了嶄新紀元。

    提起曉芳窯,兩岸甚至全球的愛茶人可說無人不知,陶藝界普遍尊為「當代台灣官窯主人」的蔡曉芳大師,從傳統中創新火候,無論器形或用釉均堪稱無出其右者。他所燒製的紅釉、冰裂瓷、仿汝窯等所呈現的色澤,無論圓潤玉肌的嬌黃、深沉飽滿的血紅、鮮翠欲滴的碧綠,乃至粉青與豆青的樸實內斂等,都將陶瓷的生命力鮮明地展現。

    翁明川的竹雕創作,以充滿神奇的巧思與創意,賦予竹器生命的律動與茶藝的禪境,可以很傳統,也可以非常時尚,更可以光滑如脂、溫潤如玉。有時甚至像普普藝術注入精品皮件的高貴血液,時尚語言在正面流暢閃爍,內面卻以簡練古樸的雕刻,將龍雲翻騰的中國圖飾做為完美實用的句點。

    包括以上兩位名家,台灣許多充滿人文思維、作品紅遍兩岸的茶器名家,我都曾在二○一二年出版的《台灣茶器》一書詳細論述,因此本書盡可能不再重複出現,除非這三年間有極大超越或創新的陶藝家,如鄧丁壽、三古默農等,他們不斷求新求變的精神,非常值得年輕藝術家朋友們學習參考。

    而本書新加入的數十位茶器藝術家,年齡從最高的九十歲到最年輕的三十歲出頭,涵蓋老、中、青三代,不僅深具傳承意義,所創作的茶器除了陶瓷器,也包括國人較少知曉的金、銀、銅器與漆器,以及介於陶與瓷之間、兩岸都鮮為人知的炻器等。而陶瓷茶器的修補,也從早年民間鋦瓷匠沿街叫喊的「工匠補」演變至「技術補」,再進化至藝術家投入的「藝術補」,近年更從日本引進「金繕」技藝,為台灣多元繽紛的茶藝再添一筆。由於近年兩岸掀起藏茶風,使得茶倉也從傳統的陶甕不斷演化為造型各異、彼此競豔的大小人文茶倉,豐富多變的風貌令人嘆為觀止。而他們無論資深或資淺,作品所蘊含的「人文風貌」,才是本書最重要的精神所在。
    正如一位讀者Brand Kago在我臉書上的留言:「阿亮大師:您的報導,引導我們欣賞『未來大師』們的創作,真正符合『藝術』的精魂所在,生活中緊縮的壓力,或許也會成為創作的薪柴所繫,藝術應該存在於創作的當下,也在創作完成的那一刻,達到高峰。創作完成後,只是『餘韻猶存』而已,您的系列報導,正好見證這個高原似的生命火光,為您喝采!」

    時間拉回至十八世紀,清朝中葉興起的「文人壺」,可說是宜興紫砂陶藝發展到一定階段後,經由文人的參與,讓壺開始有了新的生命,將繪畫、書法、鐫銘、設計等各種藝術注入紫砂壺,使得茶壺的製作,從單純的工藝躍升到藝術創作的層次。

    文人壺的濫觴首推清代乾隆、嘉慶年間,西冷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(一七六八~一八二二),他本身雖不製壺,卻設計壺形、撰寫壺銘,注入詩、書、印於一體,他所設計的「曼生十八式」至今仍無人能超越,開創壺藝前所未有的風采與藝術成就。

    曼生十八式中的三十幾種壺形,多呈現線條之美,儘管創作靈感來自生活周邊,如柱礎、井欄、瓦當等源於建築構件;台笠、傳爐、石銚則源自生活用品,還有源於蔬果的葫蘆、半瓜、果圓等,卻都大膽呈現抽象之美,將他的自然情懷與仿古意象經由或直或曲的抽象傳達,再透過楊彭年、楊鳳年兄妹的巧手製作,留給世人無限的想像。由於曾任溧陽縣令,陳曼生還曾將溧陽景點設計在壺上,一如今天許多文創業者紛紛將知名景點以電腦刻印在鳳梨酥上,可說是最具前瞻性,且集造型、立意、雕刻於大成的壺藝第一人了。

    文人壺繼之而起的是集書法大成的瞿子冶(一七八○~一八四九),修竹老梅恣肆於壺上,橫寫豎畫無拘無束;之後更有道光、咸豐年間的梅調鼎(一八三九~一九○六)融會貫通,成就造型新穎、特立獨行的「玉成窯」。三位先賢將翰墨趣味與沉醉自然的文人趣味融入壺藝,將壺藝推向前所未有的最高峰,更達到後人無法超越的高度。

    文人壺最大的意義,是脫離了匠人的純技術性製作,而加入文人富於創造性、創意性的創作型態,至於近年「新文人壺」的出現,一般認為應源於一九九○年代末期,宜興紫砂壺一度從熱銷商品跌入谷底所導致的反思。兩者最大的不同,是清代文人壺大多為文人參與壺藝的「創作」而非「製作」;新文人壺則多半為文人藝術家投入製作的紫砂壺藝,例如當代資深名家徐秀棠、鮑志強、吳鳴,或新一代被評為「大巧若工」的范澤鋒,以及近年提倡新文人壺不遺餘力的張利峰等。

    儘管許多學者認為,近代文人壺尚未達到文人畫的高度,認為目前浮躁的創作氛圍扼殺了許多藝術性的思考,更多的是考慮和顧全市場節奏。而比較起已有九百多年歷史的宜興紫砂,台灣茶器起步雖晚,卻因為許多文人的參與、藝術家的積極投入,很快就跳脫單純的實用功能,提升至藝術創作與文人壺的境界。創作範圍且不再限於茶壺,用途品項無限擴充至數十種以上,而涵蓋了所有茶器。例如在台灣茶藝館最興盛的一九八○年代,比照飲酒「公道杯」而出現的「茶海」,就是首創於台灣,並迅速風行至對岸與東北亞各地,成為行茶必備的重要茶器之一。

    日本知名暢銷作家村上春樹曾說「現代小說家必須多少超越現實主義」,其實做為現代陶藝家,也應做如是觀吧?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台灣茶器無論在材質突破、造型創意、實用功能、釉色表現、多媒材的注入等,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,閃耀兩岸三地與國際舞台,甚至躋身歐美時尚精品,不僅造型與釉色富於變化,創意也不斷超前翻新。

    因此可以說,有了陳曼生等文士先賢的投入,宜興壺終能脫胎換骨,並廣為後人所仿效。台灣茶器也正因為文人的參與,或人文思考的注入,才能在短短二十年間迅速發展而大放異彩,並在對岸風起雲湧,恰與二、三十年前,台灣民眾風靡宜興紫砂壺的盛況如出一轍。

    台灣人文茶器與清代文人壺最大不同處,在於傳統文人壺名家泰半為或隱或仕的知識分子,深諳文學藝術,或以詩書茶畫抒發情懷,表現封建士大夫的閒情逸致。而台灣現代茶器的作者儘管洋溢更多的活力、生機與熱情,卻大多來自民間,無法像古代文人一樣精通琴棋書畫,更無法將書法、繪畫、篆刻、雕塑等各種媒材徹底浸透,卻能以充分的人文思維出發,各自用不同的媒材傳達、彰顯個人的文士趣味,且都具有相應的文化精神與審美情趣,不僅僅單純地將茶器做為「小我」的藝術創作,更希望做為人文理想的「大我」精神呈現。作品且更具原創性、更具內涵、更具美感與實驗精神,表現方式也更為繽紛精彩。







    黃水晶洞擺放











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規格:軟精裝
    分級:普級
    開數:18開17*23cm
    頁數:256

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商品訊息簡述:








  • 作者:吳德亮

    追蹤











  • 出版社:聯經

    出版社追蹤

    功能說明





  • 出版日:2017/9/29








  • ISBN:9789570850215




  • 語言:中文繁體




  • 適讀年齡:全齡適讀








台灣人文茶器(二版)





arrow
arrow

    vanessp4k27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